農村無線傳輸“村村響”廣播系統解決方案
一、用戶需求分析
1、我國農村廣播發展歷史及現狀
上世紀,我國曾建成一個覆蓋全國農村的農村廣播網絡,采用傳輸的方式,有線廣播在上世紀50至80年代曾獨領風騷,是農民信息來源的主要渠道。
進入20世紀90年代,隨著電視機的普及和鄉鎮政府體制改革,農村廣播逐步走向了衰敗,并在幾年的時間內,原有的農村廣播線路遭到嚴重破壞。到90年代中期,農村廣播徹底癱瘓。到目前為止,全國只有極個別地區保留了農村廣播系統。隨著CATV有線電視網絡的興起,各地廣播電視部門紛紛組建了自己的有線電視網絡,并迅速的延伸到廣大農村地區,因為有線電視系統具有贏利的特點,當地廣電部門工作重心都向有線電視轉移,對農村有線廣播的投入逐步減少,最終導致了農村廣播系統的徹底癱瘓。
農村廣播作為一種傳播媒介,一般來說,能發揮五種社會功能:傳播信息、宣傳政令、輿論監督、傳播知識、提供娛樂。但在中國從總體上說是政治宣傳功能,但是由于各個時期政治路線不同,功能的發揮也有所差異。
2、建設“村村響”農村廣播系統必要性
我國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,農村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,農村經濟快速發展,也使得農村的物質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,加之中央惠農政策的出臺,農民非農收入的比重逐漸加大,農民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日益高漲。
雖然近年來我國信息化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,網絡、電視、電臺、移動電話的普及,極大地提高了廣大農村地區的信息化水平,但縣鄉兩級政府的一些政府信息,以及當地的一些涉農信息,卻無法及時地傳達到農民手中,造成了政府工作不好搞,農民不知新政策的局面。
“農村廣播”的實施將會使農民及時獲取黨的富民政策,進一步改變農村封閉落后的狀況,掌握知識,脫貧致富。有的基層干部曾形象地指出:農民致富靠兩條路,—條是看得見的柏油路,一條是看不見的信息路,所以說“電視村村通,廣播村村響”是一項政績工程、民心工程。各鄉鎮、各有關部門也已把實現“農村廣播網”作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,促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任務,納入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來。“農村廣播”的實施可以使廣大農村地區、特別是貧困地區的干部和群眾能進一步及時了解、掌握黨的路線、方針和政策,提高民眾的素質,有利于推進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。利用廣播站每天早、中、晚播放新聞節目的有利時機,可以適時插播諸如財務、政務、務工信息、抗震安居補助、退耕還林政策以及鄉黨委、政府近期工作動態等與農牧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,有助于群眾更多更廣的了解社會信息,讓農村居民知道黨的下一步任務重點,更直接地了解農業科技知識,農村義務教育,農村合作醫療,農村低保政策等,增強法制和權益認識。
二、無線農村調頻廣播系統功能
轉播或直播功能:利用“無線信號無盲區覆蓋”傳輸模式,系統可實現市對鎮、鎮對村、實現定點定時自動轉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、河南省臺的新聞節目,也可轉播或直播邯城市廣播電臺的自辦節目,鄉鎮和村可以對本轄區內進行廣播通知、農業信息、法制教育等內容的廣播。
緊急廣播功能:當遇到臺風、冰雹、降雨天氣,可通過該系統進行廣播預警,幫助農民提早防備,起到減災防災作用。也可用于、交用管制、應急安全指揮等,確保人民群眾利益不受損害。
法制教育、安全教育播音功能:該系統有自動定時播放功能,指揮中心可根據需要定時播放一些關于法律、安全等知識,提高市民的法律意識、安全意識,達到普及法律知識、安全知識的目的。
交通疏導功能:在出現氣候、交通等緊急情況時,110指揮中心可以通過該系統發布預警信號,使市民及時做好應急準備和疏導人流解除擁堵等。
三、無線農村調頻廣播系統拓撲圖